改革发力创新加力,科技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——2024年科技工作成就

分类一的子分类1 10

“神舟”飞天、“蛟龙”入海、“天眼”巡天、“双龙”探极……一个个重大科技成果,标注着科技创新的中国高度。

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蝉联世界第一,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,研发人员、高水平论文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……一个个“世界第一”的背后,是创新者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勇攀科技高峰。

改革发力创新加力,科技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——2024年科技工作成就

刚刚过去的2024年,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稳步提升,科技产出量质齐升,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发力,创新环境持续优化,正向着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。

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,在“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”部分对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”作出系统部署,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。

科技体制改革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,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。新时期改革之路怎么走?科技部党组书记、部长阴和俊表示,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,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,强化战略规划、政策措施、科研力量、重大任务、资源平台、区域创新等方面统筹,推动科技改革发展实现新的更大突破。

2023年,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,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,重组科学技术部,实现了国家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的系统性重塑、整体性重构。中央科技委员会成立一年多以来,加强政策、计划、资源等统筹,着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,加快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,国家科技治理效能大幅提升,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,决策效率大大提高,我国科技事业呈现出一片新气象。

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的位置升至第11位,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跃居全球第二,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%以上;

通过健全新型举国体制,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,在量子技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等新赛道和战略必争领域加速布局;

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布局,按照“以需求定任务、以任务定经费”的原则,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统筹安排使用机制,部署启动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强化科技成果的“实战性”;

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协调机制更加完善,重大科技项目捷报频传,从“嫦娥”揽月、“天和”驻空,到“奋斗者”号探万米深海、“梦想”号钻向地球更深处;

全球最快高铁跑出400公里运营时速,深中通道以过硬的实力创下10项“世界之最”……

一项项重大工程一次次刷新自主创新的进度条,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增强经济持续向好的底气。

加速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

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、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一环。这一年,我国持续以改革促创新、以创新促发展,加速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——

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,破除“唯论文”评价,用研究成果“说话”;不看“帽子”看方向,让科研人员勇闯“无人区”;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,让青年才俊挑起“科技强国”大梁。

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破解“不敢转”“不想转”“不能转”难题,加速让科技成果从“书架”走向“货架”。仅2023年,40家试点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现金股权奖励就高达9.33亿元。

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持续加快,以良好制度安排和市场环境激励企业创新。比如,既给补偿又给订单的合作创新采购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,“创新积分制”助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“好苗子”企业脱颖而出,“真金白银”的减税降费红利让企业创新动力更足。与此同时,更多金融“活水”浇灌科技创新,为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,加大对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贷款和担保支持力度等。

这一年,我国坚持涵养优良学风作风,厚植支持全面创新的沃土——

促进科技类社会团体发挥学术自律自净作用,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;《科研单位科研诚信管理制度示范文本》则为健全科研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提供指南;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进一步厘清“可为”与“不可为”,力促科技向善。

新修订的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》,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,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人才;22年来首次修订的科普法筑牢大国科普基石,让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向发力,共同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。

一个个瞬间定格在不平凡的2024年。2025年,让我们在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,把每一份弥足珍贵的付出凝聚成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合力。

(来源:科技日报 记者 刘垠)

标签: